段子之所以成为段子,最显著的结构特点就是要有转折,也被称作“预期落空”,即通过误导等叙事技巧先给读者建立一个预期,随后安排转折使预期落空。这是一个段子的趣味性的最主要来源,毕竟人人都喜欢反差感。
段子的创作过程常常是跟阅读顺序是反着的,也就是说,段子创作的起点是往往是转折之后的部分。这可以是一个笑点,比如最常用的谐音、双关、或者生活中偶然发现的有趣或荒诞的场景,也可以是自己想表达某个观点,或者自己想抒发某种情绪。
然后我们需要从要表达的点开始逆向往前扩展。拿谐音和双关来说,可以构造一个由于谐音或双关产生误会的场景,引导读者误以为是这个意思,然后在结尾揭示另外一层含义。
如果是想表达某个观点,或者评说某个事物。《喜剧圣经》有一个经典方法来让观点变得生动有趣,即考虑四个问题:为什么困难?为什么愚蠢?为什么奇怪?为什么害怕?很多严肃的主题套入这四个问题都会得到荒诞或有趣的答案。
关于如何去建立预期和让预期落空,最核心的机制就是文本的可多重解读性。这有点像赵本山小品里常见的场景,两个角色之间存在误会,然后一个角色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另一个人解读成别的意思。段子也是类似的,只不过读者不是上帝视角,而是被设计误导的另一个角色。
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可多重解读的文本是需要一定天赋的,本质上是要能从多个(可能不相关的)主题中寻找连接,而且这种连接是多多益善的——连接点越多,误导效果就越强,而且这种加强不是相加而更像是相乘的效果。
现在有一个好消息就是ChatGPT的文本联想能力相当强悍,我就经常问它一些类似“运营一家公司和处理家庭关系有哪些相似之处”的问题来寻找写段子的灵感。
与单口喜剧(国内也叫脱口秀)不同,段子是文本形式的,很容易被读者重复阅读,因此段子更适合设置理解门槛、保留一定的解读空间,让读者有一种解谜的快感。例如可以使用反讽和夸张的手法,读者可能第一感觉是这说的也太扯了,然后再回头重看一遍就理解了你真正想表达的观点。
同样因为可以重复阅读,段子不像单口喜剧一样铺垫和包袱不能相隔太远(不然听到后面已经忘了前面),在铺垫部分不管有多少货都可以无限往上叠加,最后完成转折后读者自然会回过头去重新看。
下面是操练环节,我就恬不知耻地选择我写过的几条段子,从创作过程的角度分析一下。
1. 3D打印的难题
段子的来源是在家折腾3D打印,最近接连出现打印过程中模型坍塌的情况,十分苦恼之余想到这跟芯片生产过程中良品率过低的困境有相似之处,这是一个有趣的点。
怎么去构建误导也挺显然的:让读者看起来我在说芯片生产(或者广义上的工业生产),实际上我是在说自家的3D打印。为了加强误导的力度,需要找到两者更多的相似之处(主要是“为什么困难”,此处借助ChatGPT),然后就有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段子:
生产线代际落后,操作复杂,产能低,原料成本高,买不起高端设计软件,缺少专业人才,研发周期漫长,良品率过低,污染环境,这些是我在家实践3D打印遇到的主要难题。
当然,某种程度上读者也可以解读成对国产芯片或者高端制造业前景的担忧,这其实超出了这个段子的原始写作构思,不过也无所谓。
2. 福岛排放核废水事件
我想表达观点:对核废水危害的恐怖渲染是另有用心的政治宣传。不过我要直接这么发也太过于严肃无趣。那么怎么让它有趣起来呢?可以用之前提到的四个问题。
比如说这事儿为什么愚蠢?那我就想,假如今后跟日本的关系修好了,那么是不是要反过来宣传核废水无害呢?嗯,这听上去很荒诞,而且中日关系确实一直在忽冷忽热,再加上核废水的预计排放周期长达30年,确实挺有这个可能的。
按这个思路,可以这么写:
降低福岛核废水毒性的最低成本方案:日本首相就侵华问题向中国下跪道歉。
也是不错的,不过误导效果不太强,我实际最终发布的版本是这样的:
日本向大海排放核污水这事的最大风险点在于30年的排放周期实在太长了,长到足够中日关系冷热交替好几轮。
在铺垫阶段向读者暗示自己对核污染的担忧(并且使用小粉红喜欢强调的”核污水“而不是”核废水“来加深错觉),读者会误以为我想说长时间排放的技术障碍或工程管理难题,然后在第二句话锋一转,担忧的实际是中日关系的冷热交替,这样就揭示了最初想表达的主题。产生误导效果的关键在于“风险点”,一开始会被理解成核污染的风险,回过头看又可以被解读成政治宣传的风险。
3. dance / 单测
偶然发现单测的拼音dance恰好是一个单词,这是挺有趣的,但是不构成一个段子。很显然,这个素材本身就有可多重解读性,那么可以构造一个产生误会的场景,比如:
曾经有一个同事总在代码里写注释 // TODO: dance,一直好奇他是不是很爱跳舞,后来才知道他是提醒自己加单测。
这个版本可以微调一下增加解谜趣味性,不直接把“单测”这层意思写出来,比如最后一句改成“后来才知道他写的是拼音”。
我实际发布的版本是套用了“大师对话模板”,顺便说一下,有很多众所周知的笑话模板,在英语里也有经典的 knock knock、walks into a bar 等模板,套用模板的作用是能快速让读者找到熟悉的感觉,并产生一种“让我看看你还能玩出什么花样”的期待。
初学者在微信上请教大师:有了Copilot写代码速度太快了,一周的任务我一上午就把代码撸完了,接下来干点啥好呢?
大师:dance
初学者:大师我悟了,您的意思是应该放下工作去享受生活吧。
大师:shurufa huaile, jia dance
里面的几个细节:“在微信上请教”是对后面“输入法坏了”场景的铺垫;没有提到“单测”,也没提到“拼音”,只有一串拼音,增加了解谜乐趣;Copilot在这个笑话里是不必要的,提Copilot是蹭热点为了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
就讲这些吧,还有一些不错的段子有点反动,这里就不说了哈哈。欢迎关注我的推特一起整活儿找乐子!